^-^欢迎来到心灵涂鸦¦^-^

Saturday, May 15, 2010

 

品味《印度洋上的秋思》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散文的语言一般都是生动活泼,简洁朴素。语言的表达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能描绘出生动的形象,让人置身于景之中。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是众多散文作家不倦的写作手法。散文中的拟人给物或景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的物或景生动形象,使平淡无趣的物与景栩栩如生。在众多的作家中,我个人钟情于徐志摩的作品。我们丝毫不用怀疑徐志摩的写作功力,他的文字功底一流,他的散文更加是优美流畅,生动活泼。这都归功于他善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来描绘手下的景或物,赋予他们生命,与之感情融为一体。
对于徐志摩的散文,我一直都很喜欢,而《印度洋上的秋思》更是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在这文章里,徐志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细腻的描述了印度洋上的风景,并借此特托出他当时的心情。特别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将本来无聊的风景增添了生动性,并与他自己的真性情以及一贯的热情洋溢于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完美无缺。在这篇文章中,他由此至終都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述月光的柔情,给人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更体现出月光的美丽。
印象中的徐志摩是个多情才子。他的散文一直散发出“徐志摩式”的韵味-飘逸柔情,情意绵绵。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他独特的心境与情感。他的散文写得细腻,修辞手法运用得生动,将他的散文营造出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经常给人一种唯美,浪漫的美感和气氛,或给人一种浓郁得化不开的情感,或给人一种浪漫多情的感觉。 徐志摩最喜欢写的,大概是属于借景抒情的文章,他喜欢冥想。他的散文经常都是由某一风景而展开他多愁善感的情绪。他的散文往往散发着浓郁的妩媚柔情。徐志摩能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到引人注意,生动活泼,可是却有他独特的韵味。我觉得《印度洋上的秋思》更是拟人修辞手法写作的代表作。徐志摩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笔下的景与物人的生命,动作和感情,使文章活泼生动,优美顺畅。
在《印度洋上的秋思》,文章的开头,徐志摩首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黄昏的美景。“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1999,p1)这里他将黄昏的静比喻成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点缀出黄昏的静。我觉得此情此景也许是作者对自身的描写,也许他是指的是自己本身在黄昏的美景下冥想。接住,作者继续描写周围环境的变化,此时,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当时的天气。 “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1999,p1)这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下雨的情景拟人化。“悉悉索索啜泣起来”巧妙的形容了雨滴滴落在船梢布篷上的声音,就好象人在哭泣。“涕泪的痕迹”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雨下到海上,自然会荡起一波波的涟漪,作者居然把这样的一个场景拟人化,真是形容得恰当,叫人拍案叫绝。本来下雨只是一件无聊的事,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徐志摩却善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拟人化,使描绘下雨的情景更加生动,将修辞的手法融入文章中与自己的情感容为一体。我想作者当时的心情一定是不开心的吧,所以才会将雨写成在哭泣。虽然作者不开心,可是却能用生动活泼的拟人修辞手法去呈现他的内心,永远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哭诉他的愁与苦,而是通过轻松的语调豪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心话。
紧接著,他描写了雨后的风光。“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 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 “啜泣的云”贴切的形容了刚才下雨的情景,云是不能啜泣的,只有人能。作者将云拟人化,突出了下雨的情景。“装束”是人的行为。这里将“月”拟人化,使月亮拥有人的行为。从句子当中,我们可以感觉出月亮躲在云的后面整装待发 。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鲜明 。“北天云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媳的侍婢,也穿 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1999,p1) “探”是人的行为, 这里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星星人的行为,使星星更加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充满着生气。 这句话还将“星星”拟为“侍婢”,将“月亮”拟为“新娘”。这说明了作者期待已久的是“月亮”而不是“星星”,星星的出现只是预示 着月亮将要隆重登场。星星只是陪衬品,月亮才是主角。在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月色”对于游子的作者多么重要,他在中秋夜期待已久的月色终于登场慰籍他思念家乡的心情。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笔下描绘的情与景更鲜明,更生动。
爱情一向是徐志摩不倦的话题。他在散文中提到“一对醉情男女“在印度Ganges湖边接受月光的祝福。 “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 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晒,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轻俯” “印下”“微晒”“登上”这一连 串的动词都是人的动作行为。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光”人的行为,将月光“人格化”,使句子更生动,突出月光的形象---温柔,多情。同时体现出那对情海中的男女完美,完满的爱情。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中秋的月亮就是代表这完满,而这一对情人却接受了月光的祝福,他们的爱情必然完满。另外,作者还用修辞的手法突出月光祥和,柔情的另一面。“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 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 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 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1999,p3) “窥” ,“挨进” ,“抚摩”, “理”, “微哂”这些动词都是人具有的行为动作。作者将“月光”拟人化,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同时也凸现了月光的温柔,慈祥的特点。 “手指”更加不是月光所拥有的,这里作者将月光当作人来写,所以这句句子是拟人句。 真的很佩服作者能如此服帖的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出月亮的特征,使本来无趣的景象写得如此生动自然。如果换我来写,一定写的枯燥无味吧。也许我就用这么一句话来描述:“月光洒在小孩的脸上,然后又离开了。”如果作者看到我这么形容他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月光,也许会气得骂我不懂风情,骂我不懂欣赏月的美吧!如果读者看到我这么写,早就为这枯燥无味的字句而打瞌睡了。而徐志摩却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无话可写的月光形容的如此栩栩如生,生动活泼。这句句子不仅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还运用了比喻中的明喻修辞手法来将“小孩”比喻成“安琪儿”,将“腮”比喻成“桃花”。比喻的作用在此把小孩的形象描绘得更加生动,使其形象更突出,使其更抽象化。由这画面,我们可以想象到蚊帐内的小孩是多么的可爱,可爱得就像一个拥有粉嫩的脸颊的天使。
从《印度洋上的秋思》这一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志摩使用拟人修辞手法的功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手下描绘的景与物都赋予了生命,使语言流畅,优美而贴切;使笔下描绘的景与物栩栩如生,生动活泼。他写的景色让人有置身于其境的感觉,浪漫多情,让人情随之跳动。

Bibliography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1999)香港:阳光印刷制本厂

Comments:
分析得很好,文章写得很漂亮。十分高兴能够看到你的写作,进步实在太大了。从你的写作中看到你已经很喜欢阅读、写作。会阅读、会写作是一种享受!
 
Post a Comment



<< Home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